學校介紹
本頁大綱
教學理念與使命




- 友善工農 塑造教育的環境~愛與榜樣
- 薪傳工農 塑造教育的價值~透過老師成就學生
- 躍升工農 強化教育的品質~力求突破
- 精進工農 強化專業素養的能力~求深耕再創新
學校特色

擴大就近入學層面
因應少子化趨勢,擴大辦理國中技藝教育學程,進而引發就學動機,擴大本校招生來源。

展現合作氛圍
持續發展類科特色,並強化學校與社區、業界之合作關係,依社區特色和業界需求,營造更寬廣多元的學習環境與機會。

提升工農資源整合
持續發展跨科與跨領域課程整合內外部資源,建立生物科技、機電整合、汽車電子、綠能科技多面向群科專題製作特色。

增進國際視野
積極辦理國際教育旅行及外國學校進行教育交流活動,讓學生能藉由交流的機會親自瞭解其它國家的教育環境、產業發展。

建構祥和校園
藉由推動品格教育、建立輔導機制,徹底杜絕霸凌情況的發生,加強教育學生應有的榮譽心、責任感及同理心。

精進教師專業發展
規劃與科技大學進行技術教學合作計畫,並透過E化教師教學、教學輔導教師、產學交流活動等方式精進工農教師技能水準。

照顧弱勢族群
透過提供不同管道獎學金、助學金機制,照顧弱勢學生族群,讓學生不分貧富,都能安心向學。

整合組織和諧氣氛
重視與接納校內的多元意見,促進全體同仁間的情感交流,整合校內組織和諧氣氛。
校園活動

校慶活動
校慶為5月3日,通常於五月中前的週六舉辦

親山淨山活動
一年級活動,由校本部出發行經園藝科農場

國際交流活動
不定期有國際學校參訪,並會安排學生交流

耶誕感恩活動

萬聖節活動

地震避難演練

新生始業輔導活動

畢業旅行

畢業典禮
學校各大樓空間說明
樓梯1座
- 地下室:倉庫
- 1樓:健康中心、體檢室、哺集乳室、學生事務處倉庫
- 2樓:國文科講師辦公室、英文科講師辦公室
- 3樓:學生社團空間
- 4樓:園藝科教室
樓梯4座、電梯1座
2~4樓可連接至自强樓
- 1樓:學生事務處、教官室、專任講師辦公室、印刷室、學生社團空間、男女廁所
- 2樓:一年級教室、男女廁所
- 3樓:一年級教室、男女廁所
- 4樓:一年級教室、男女廁所
樓梯2座
2~4樓可連接至勤業樓
2~3樓可連接至致知樓
- 地下樓:員生合作社、熱食部、自助餐
- 1樓:教務處、小導師室、大導師室
- 1樓半:廣播電視監控室
- 2樓:二年級教室
- 2樓半:檔案室
- 3樓:二年級教室
- 3樓半:檔案室
- 4樓:二年級教室
樓梯4座
往2~4樓梯半樓可連接至自强樓
- 地下樓:體育組儲藏室
- 1樓:食品加工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2樓:食品加工科辦公室、食品加工科實習工場、女廁所
- 3樓:綜合高中辦公室、三年級教室、男女廁所
- 4樓:三年級教室
樓梯2座(其中A座樓梯可直達地下樓、另B座樓梯往地下樓出口於校外)、電梯2座
3樓可連接至學生活動中心(有無障礙升降梯)
- 地下1~3樓:地下停車場(與大同樓相連,由臺北市政府停車管理工程處管理)
- 1樓:總務處、人事室、家長會辦公室、男女廁所
- 2樓:圖書館、圖書館資訊組(前 資推中心)、圖書館電腦教室、圖書館自習室、男女廁所
- 3樓:美術教室、音樂教室、語言教室(電腦教室)、輔導室、團體輔導教室(地板教室)、電腦機房、男女廁所
- 4樓:校長室(附淋浴間)、會計室、實習處、第一會議室、校史室、教師會辦公室、男女廁所
- 5樓:展演廳、第二會議室、男女廁所
- 6樓:展演廳控制室
校內樓梯2座(其中一座可連接至校外)
校外停車場樓梯2座、校外電梯1座(可直達校內2、3樓,皆有電子鎖管控,只出不進)
3樓可連接至大同樓(有無障礙升降梯)
- 地下1~3樓:地下停車場(與大同樓相連,由臺北市政府停車管理工程處管理)
- 1樓:游泳池(含男女淋浴間、男女廁所、有緊急出口可至校外)
- 2樓:桌球室、重量訓練室、多功能活動空間、體育組辦公室(附淋浴間)、男女廁所
- 3樓:學生活動中心、男女廁所
樓梯兩座
- 1樓:機械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2樓:機械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3樓:電機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4樓:電機科辦公室、電機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樓梯兩座
- 1樓:機械科實習工場、機械科選手練習室、男女廁所
- 2樓:機械科辦公室、機械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3樓:電子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4樓:電子科辦公室、電子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樓梯兩座
- 地下樓:汽車科實習工場
- 1樓:汽車科實習工場、汽車科辦公室、男女廁所
- 2樓:汽車科實習工場、汽車科辦公室、男女廁所
- 3樓:化工科辦公室、化工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4樓:化工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樓梯兩座、電梯一座
地下樓至1樓及1樓至2樓有獨立樓梯
- 地下樓:軍樂室、舊美術教室、軍訓教室、交通安全教室、視聽教室、廁所(無使用)
- 1樓:特教組辦公室、綜合職能科教室、綜合職能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2樓:三年級教室、男女廁所
- 3樓:資訊科辦公室、資訊科實習工場、電機科選手室、電機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4樓:資訊科辦公室、資訊科材料室、資訊科實習工場、男女廁所
- 5樓:舊音樂教室、舊化學實驗室、電腦機房、汽車科實習工場、電腦教室、男女廁所
暫無資料
暫無資料
暫無資料
學校歷史
建校之初
本校之前身為民國36年8月於「大安國民學校」內附設之「臺北市大安農業補習學校」,並於民國37年奉命合併二校,成為「九年一貫制國民學校」之體制。
因國內農業快速發展,急需農業人才,在地方人士敦請之下,於民國38年2月經臺北市政府核准設立「臺北市立初級農業學校」,並接管日據時代「臺北州立第四中學」之校地,興建本校校舍,同年5月3日破土開工,故訂每年5月3日為本校校慶。民國44年後增設高農部,並於同年10月奉准更名為「臺北市立農業職業學校」,為三年制完全職業學校,接受美援,同時在校內成立「四健會」藉以推廣農村教育,並獲選指定為「美援示範學校」。
初中部的命運
民國47年高農部除原有綜合農業科及農產製造科外,奉准增設園藝科及農村家事科,並成立農業技藝訓練中心,辦理農業推廣教育。民國48年鑒於初級農科教育己無法配合農業發展需要而停辦,專辦高農部,培育農業專才。
民國50年教育部頒訂「省辦高中,縣市辦初中」實施辦法,受限於校地難覓,本校因此奉命兼辦「附設初中部」,招收國民學校畢業女生,成為綜合性中等學校;並於民國53年更名為「臺北市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」。
民國57年7月,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,同年全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為配合上述變革,本校遂將「初中部」與「高農部」劃分為二校;「初中部」留於原校地, 且更名為「臺北市立和平國民中學」;「高農部」則遷至本校現址,停辦綜合農業科及農村家事科,增設工業類科,校名則更改為「臺北市立高級工農職業學校」。
校園深耕發展
民國67年於吳興街象山山腰開闢第二校區,闢建實習農場與校舍; 民國68年成立夜間部,民國70年9月1日配合市府政策將學校冠以地區名稱, 校名更改為「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」,民國89年增設特殊教育綜合職能科,民國92年增設綜合高中部,民國102年8月起,夜間部改制為進修學校,民國104年起停招進修學校。
本校現設有電機、電子、資訊、機械、汽車、化工、園藝、食品加工科、綜合職能科及綜合高中部等類科與學制,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所多元化的技職學校。隨著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教育潮流改革,本校未來將朝向精緻高職及典範綜合高中方向發展,充分運用學校豐富的人力技術資源與設備,培育國家經濟建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力,創造高效能的優質技職教育。
學校歷史校徽介紹
臺北市立初級農業職業學校:市立北農時期(西元1951年)
圖形取自畢業紀念冊上校徽及校旗照片重繪,但因照片皆為黑白照片無法確認當時校徽配色,此校徽示意圖僅為參考用。


臺北市立高級工農職業學校時期:工農隱藏版校徽(西元1968年)
圖形取自畢業紀念冊上類似校徽圖案重繪,但因此圖像目前僅查出現於此屆畢業紀念冊封面,並無出現於其他屆封面,無法確認為當時使用的校徽,此校徽示意圖僅為參考用。


臺北市立高級工農職業學校:舊工農校徽時期(西元1973年)






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:校徽更新過渡時期(西元2008年)


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:新校徽時期(西元2009年)
此校徽為目前現行使用之校徽版本,與過渡期版本之差別為「工、農」兩字改粗體字,內層的稻穗形狀修改,此校徽示意圖僅為參考用。


重繪時期有許多內部臨時版本意外釋出,造成目前仍有圖形錯誤之校徽仍被使用中,其中二代使用率最高,其二代為所有元素比例及位置錯誤,三代僅修正市徽部分,四代將「工、農」兩字及齒輪重新繪製,並調整稻穗為對稱。


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:導入識別系統時期(西元2018年)
此學校識別標誌為使用現行校徽版本,並加上中英文校名,使用校色製作而成,目前應用於文宣、校園識別等。

